“5个家庭只幸存了1个女孩”,被忽视的露营风险

日期:2025-08-26 12:10:44 / 人气:3



2024年8月16日深夜,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东乌盖沟突发山洪,一场原本平常的夏日野炊演变成了一场悲剧,13名露营者中仅1人幸存。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关于露营风险的警钟,也凸显了极端天气下户外活动的潜在危险。

一、悲剧发生:露营变灾难

(一)山洪突袭

8月16日,当地雨势狂烈,一直持续到夜里。当晚22时左右,东乌盖沟突发山洪,正在此处野外露营的12人不幸遇难。这些露营者来自5个家庭,均在巴彦淖尔临河区一家医院工作,唯一幸存的女孩19岁,刚刚参加完高考,被发现时拿着手机,左膝盖有明显伤口,出现脱水、失温症状。

(二)“微度假”热门地变事故现场

“棺材山”是当地人夏天玩水纳凉的地方,因位于G242国道旁边,交通便利,成为很多人野餐的热门选项。然而,此次山洪让这个曾经热闹的“微度假”地点成为了事故现场。去年夏天,张黎还曾和家人到过这里,当时这里一片欢乐景象,孩子们在溪水里捞鱼,如今却成了悲剧之地。

二、事故原因:多重因素交织

(一)安全意识不足与露营热

随着2020年后野外露营热度持续上升,城市近郊的“微度假”成为很多年轻家庭的出游方式。一些“野景点”、未开发的“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但出行者安全意识不够,意外不时发生。此前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就曾因被标注为“景点”,吸引众多游客,最终突发山洪致多人死伤。在巴彦淖尔,人们露营时喜欢靠近水,却忽视了水可能带来的灾难。

(二)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

1. 特殊的地理环境:棺材山旁的水道位于出山口,正好处在本次洪水下游。阴山山地基本上为干草原、荒漠草原景观,山上植被并不茂密,附近都是戈壁滩,但这里可以玩水。方圆几十公里的局部降雨,因植被和土壤不存水,水很容易顺着沟渠汇聚到河槽里。
2. 气候因素: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山脉,其草原为荒漠化草原,植被稀疏,土壤以棕钙土为主,一旦有大水来,地表的沙土会被全部卷起,和泥石流非常类似。今年雨水增多,当地水利局记载东乌盖沟曾于1975年8月6日发生大洪水,调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近年来,当地也多次发生山洪,冲走越野车。

(三)雨季露营的常识缺失

张黎和李思等当地人都不解为何露营者会在山中露营过夜,正逢雨季,当地人都知道山洪风险,不会在阴雨天气去那里。每年七八月份是当地雨量最充沛的时期,此前也曾发生过山洪,雨季不进山已成为常识,但此次露营者显然忽视了这一常识。

三、救援艰难:山洪破坏力惊人

(一)救援现场惨状

8月18日至8月19日,王振光沿着事发后遇难者可能的逃生路线寻找幸存者,眼前是山洪肆虐后的景象,淤泥里散落着汽车零部件、帐篷架、烧烤炊具、衣服鞋子,还有几只山羊的尸体。山洪就像一个大的粉碎机,卷着泥沙和石头,破坏力很强,即便是铁皮卡车,被迅猛的山洪冲过之后,也可能只剩一堆零配件。

(二)救援难点

1. 搜救范围广:事发深夜,没有目击者,山洪流向不能确定,救援人员只能先“广撒网”式大面积排查,而后再对重点区域进行搜救。
2. 沙坑排查困难:山洪过水面积大、距离长、水质浑浊、沙坑遭到淤泥掩埋构成此次搜救行动的难点。排查沙坑非常困难,其中好几米被泥沙填埋,声呐很难检测。
3. 遇难者位置分散:大部分遇难者是在主河道及棺材山南面的玉米地边缘被发现的,最后两名遇难者,在主河道西侧的沙坑里被找到。

四、极端天气频发:背景因素

(一)气候变化影响

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增多,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22年青海大通8·17强降雨引发山洪、2023年北京房山爆发特大山洪等。这与气候变化有关,随着气候变暖,地表和海洋蒸发加剧,更多水汽被“泵”入大气中,极端强降雨愈加频繁。原本属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内蒙古,也身处极端气候的影响范围之中,2024年全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四季降水量均偏多。

(二)北方地区气候异常

变得湿润的北方地区不只内蒙古,今年北方地区进入汛期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开始出现高频次降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与西移,改变了北方的降水格局与水汽输送路径,令原本干燥的夏季出现更多高湿度叠加高温的极端天气,使北方夏季的空气逐渐转向“湿热共振”的状态。

五、应对之策:提升防范意识

(一)识别山洪前兆

田风认为山洪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水流开始变急,颜色开始变浑,就要提高警觉,留意山谷里是否有树枝折断、石头摩擦的声音。在山谷窄的地方,山洪会发出“轰隆隆”的声音。但此次露营者可能因天色漆黑、车辆声掩盖等原因,难以察觉洪水的先兆。

(二)关注上游天气

马庆宇指出,当人们进入山谷时,除了留意当地当时的天气,还应密切关注上游地区的天气状况,不少山洪和内涝灾害是由上游天气异常引发的,下游地区的人们往往因缺乏对上游天气的关注,而错过了宝贵的防范时机。

(三)完善应急机制与家庭预案

袁志祥认为,以前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区等地,现在应着重提升对洪水的防范意识与应变能力,进而完善社会的应急响应机制。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也可建立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家庭应急预案”,涵盖地震、暴雨、洪水、火灾、爆炸等多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必须学会如何适应极端天气,并做好与之长期共处的准备。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