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占斌:解读“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要点与发展逻辑

日期:2025-10-31 09:29:28 / 人气: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张占斌对“十五五”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与重要功能

(一)时间坐标:打通“两步走”战略的关键“中继站”

党的二十大将“两步走”细化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十五五”(2026 - 2030年)处于前后两个五年的交汇点,前接“十四五”开局、后启“十六五”冲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点。2029年完成新中国成立80周年改革清单,2035年实现第一阶段现代化目标。“十五五”是检验第一步“有没有跑起来”的可观测区间,也是为第二步“加速跑”积蓄动能的最后一次系统换挡。

(二)改革坐标: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竣工节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9年完成全部300多项改革任务”,时间轴与“十五五”完全重叠。规划执行过程就是改革验收过程,2029年要对账销号,2028年底必须完成“压力测试”,2026 - 2027年必须完成主体工程。“十五五”规划是三中全会改革清单的“五年工期表”,此阶段对改革落地至关重要,否则改革可能停留在政策文本层面。

(三)全球坐标:同步全球规则重构的“窗口对冲期”

2026 - 2030年是国际贸易、数字治理、绿色金融等高标准规则的密集定型期。中国能否在“十五五”期内把国内制度型开放成果固化为法律法规,直接决定在CPTPP、DEPA、CBAM等新一轮规则竞争中的地位。这是把“中国改革时钟”与“全球规则时钟”重新对准的唯一机会,错过这五年,制度接轨成本和时间代价更高。

“十五五”时期同时承担着“国内转型换挡、改革任务收官、全球规则对接”三大历史功能,是连接“第一个百年”改革成果与“第二个百年”复兴宏图不可替代的枢纽工程。

二、“十五五”规划的特点、延续性与创新性

(一)规划亮点

1. 找准战略定位: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福祉。
2. 注重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
3. 突出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增加基础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二)延续性与创新性

1. 延续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贯穿其中,为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确保发展方向不偏、路径科学,与三中全会决议等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求一致。
2. 创新性:表述上有诸多变化,“坚持人民至上”升华价值追求;新增“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凸显市场核心地位;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细化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坚持系统观念”并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发展逻辑整合优化和实践路径精准聚焦。

三、中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与基本趋势

中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基于显著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

1. 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超大规模市场,摊薄制造业成本,形成丰富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
2. 完备产业体系: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28%,完整产业链形成强大产业配套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综合成本优势。
3. 制度优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经济工作提供根本保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应对经济挑战,促进稳定增长。

(二)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避免弯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利用后发优势快速发展追赶。

(三)竞争优势

1. 科技创新活跃:研发人员总量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投入增加,成果丰硕,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5G基站建设规模大、覆盖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3. 新能源产业优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高,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光伏、风电等领域具有领先技术和产业优势,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4. 应用场景优势:庞大人口和多样化经济活动创造丰富应用场景,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需求和动力。

四、制造业合理比重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合理比重的含义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指将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全方位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虽呈下降趋势,但“由大向强”转型趋势仍在延续。这一比重既非越高越好,也非越低越好,过高带来资源与环境压力,过低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削弱抗风险和国际竞争力。

(二)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

更侧重于产业链价值的概念,要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通过强化要素保障、降低综合成本、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提高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五、“十五五”时期对“人”的强调

(一)治理信条升华

“十五五”纲要把“人”置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升华,让“人民至上”治理信条融入理论与实践。
(二)三重维度体现

1. 核心基础设施: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写入宏观经济总方针,教育、医疗等不再只是社会政策“附件”,而是与高铁、5G等同等地位的“核心基础设施”。
2. 可检验政绩标尺:三中全会《决定》中120余项改革直接对应“人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可量化、可追责的改革闭环,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成为可检验的政绩标尺。
3. 制度底气转化:面对外部风险等三大挑战,“十五五”把“动员全体人民”机制化,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化为质量红利,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把“人民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从政治口号转化为制度底气。
“十五五”对“人”的强调,通过“民生为大”的财政排序等,让现代化建设成为每一个人可感、可及、可持续的“人的全面发展”进程。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