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生所走出的未来科学家

日期:2025-07-29 11:28:04 / 人气:6


2025 年 7 月,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现场,杨振宁注视着台上领奖的科学家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十年间,生命科学领域 14 位获奖者中,邵峰、柴继杰、周俭民、李文辉四位的突破性成果都诞生于同一个地方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生所)。这个成立于 2003 年的 “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以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的全新机制,孕育出一批改写生命科学版图的未来科学家,成为中国原始创新的 “奇迹之地”。
自主革新:在自由土壤中生长的科学突破
2005 年,当邵峰放弃美国名校教职选择加入北生所时,他未曾想到这个决定会让自己成为揭示 “炎症秘密” 的先驱者。在北生所,这位 32 岁的科学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自主权 —— 无需向行政部门报备研究方向,不必为经费申请耗费精力,更不用应付与科研无关的琐事。这种 “将创新权还给科学家” 的机制,让邵峰得以践行 “革自己的命” 的科研哲学。
在北生所的实验室里,邵峰完成了从细菌感染机制到细胞焦亡研究的华丽转身。2007 年,他已在病原细菌研究领域取得国际认可,却毅然转向当时鲜为人知的天然免疫领域。“科学探索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邵峰每周都会带领团队复盘失败实验,在他看来,95% 的失败率恰恰是通往原创发现的必经之路。2015 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揭示 Gasdermin-D 执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这项被列为 “20 年来免疫学 20 项标志性进展” 的成果,最终让他摘得 2018 年未来科学大奖。
北生所的地理优势更让科研价值得以延伸。作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核心机构,这里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2020 年,邵峰创立炎明生物,将细胞焦亡机制研究转化为原创药物开发,如今这家企业已成为创新药领域的生力军。“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只有一公里,这种近距离让基础研究不再悬在空中”,邵峰的转化之路印证了北生所 “基础与应用并重” 的建所理念。
实事求是:在宽容氛围中坚守的科学探险
“寻找乙肝受体可能是一场空”,2007 年李文辉向王晓东所长坦言时,得到的回应却是 “所里全力支持你试错”。这句承诺让这位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下定决心回国,在北生所开启一场长达五年的科学探险。当时全球科学界已为这个难题奋斗数十年,不少实验室因屡屡失败而放弃,而北生所 “允许失败” 的机制让李文辉得以坚持到底。
在北生所四楼的实验室里,李文辉度过了无数个 “神经高度兴奋” 的日夜。2012 年初,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他每天早起刷牙都会不由自主地干呕,这种由极致专注引发的生理反应,见证着科学探索的艰辛。北生所的 PI Club(研究员讨论会)成为他重要的思想源泉 —— 每周二傍晚,几十位科学家围坐一堂,直言不讳地批评彼此的研究缺陷。“你的证据链不够完整”“这个结论存在主观偏差”,这种 “学术真话” 让李文辉及时修正研究方向。
2012 年,李文辉团队终于发现 NTCP 蛋白是乙肝病毒受体,这一发现被《自然》杂志评为 “乙肝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反复强调北生所 “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没人在乎论文影响因子,大家只关心研究是否扎实。” 这种氛围让他能抵御短期成果的诱惑,用五年时间攻克困扰学界数十年的难题,最终荣获 2022 年未来科学大奖。
北生所的支持机制更让科学家无后顾之忧。研究所不仅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还为研究者配备技术支撑团队,从实验设计到仪器操作全程协助。李文辉回忆:“当我需要特殊抗体时,所里的平台两周就能制备完成,这在国外至少需要半年。” 这种 “让科学家专注科研本身” 的保障体系,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推手。
协同共生:在跨界碰撞中诞生的科学奇迹
北生所二楼的走廊上,曾经常出现两个抽烟讨论的身影 —— 结构生物学家柴继杰和植物免疫学家周俭民。这对 “面对面实验室” 的邻居,在吞云吐雾间碰撞出改写植物免疫学的合作火花。2004 年两人加入北生所时,植物抗病蛋白的分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他们大胆提出用结构生物学破解这一难题,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协同攻关。
这项研究堪称科学探索的 “长征”。抗病蛋白分子量巨大且构象多变,解析其结构如同 “在狂风中捕捉蝴蝶”。2007 年,柴继杰团队成功解析首个非典型抗病蛋白复合物结构,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但真正的突破来自 2013 年 —— 他们在周俭民植物免疫实验的配合下,终于捕捉到抗病小体的激活状态。这个被《科学》杂志称为 “植物免疫领域里程碑” 的发现,背后是北生所独特的跨学科合作生态。
北生所的支持机制让这场合作成为可能。研究所为两位科学家提供每年各 200 万元的稳定经费,远超同期国内高校的科研投入;更重要的是 “不问产出” 的考核方式,让他们能沉下心来进行长周期研究。2010 年前后,周俭民多篇论文被顶级期刊拒绝,团队陷入低谷,正是柴继杰的鼓励和所里的信任让他坚持下来。“在这里评价你的是科学价值,不是发表记录”,周俭民的经历印证了北生所 “重质不重量” 的学术导向。
这种协同效应最终结出硕果。2023 年,柴继杰和周俭民因抗病小体研究共同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当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宣读获奖理由时,台下响起的掌声不仅献给获奖者,更献给这个培育跨界合作的科学土壤。正如柴继杰所言:“我们面对面办公,随时能讨论问题,这种物理距离的接近催生了思想的碰撞。”
体制创新:中国科学试验田的成功密码
北生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 “去行政化” 的制度设计。作为 2003 年成立的改革试验田,这里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层级束缚 —— 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所长由科学家而非官员担任,研究人员实行国际通行的 PI 制(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制)。这种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的机制,吸引了柴继杰、周俭民等海外优秀人才,他们放弃美国终身教职,正是看中这里 “学术至上” 的纯粹环境。
稳定且充足的经费支持是科研创新的保障。北生所初期由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共同出资,为每位 PI 提供 200 万元 / 年的科研经费、80 万元安家费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这种 “不搞经费竞争” 的模式,让科学家摆脱 “为钱而研” 的困境。柴继杰回忆:“2004 年北大教授年薪不到 10 万,而北生所给我的税后工资有 30 万,更重要的是经费直接到账,不用写冗长的申请报告。”
独特的学术评价体系更让科研回归本质。与国内高校 “数论文、算影响因子” 的考核不同,北生所采用国际同行评议制,每五年邀请海外专家评估研究的原创价值。这种 “长周期、重质量” 的评价方式,让周俭民能在论文屡屡被拒的情况下坚持研究,最终迎来突破性进展。正如王晓东所长所言:“我们要的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不是昙花一现的论文。”
从邵峰的细胞焦亡机制到李文辉的乙肝受体发现,从柴继杰和周俭民的抗病小体研究到衍生出的创新药企,北生所用二十年时间证明:好的科研生态能让原始创新自然生长。当未来科学大奖的光芒一次次照亮这片土地,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四位获奖者的个人成就,更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 —— 当科学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宽容的试错空间和稳定的支持体系,他们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科学奇迹。北生所的故事,正是中国未来科学家成长的最佳注脚。

作者: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耀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